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律协动态

律协动态

直击《陪你到清晨》观影活动,多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未成年人保护

    日期:2025-11-26         阅读:149次

2025年11月13日下午,由上海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婚姻家事专业委员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闵行区妇儿工委办支持协办的《陪你到清晨》集体观影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未成年人保护实践”交流分享活动在世纪友谊影城圆满举行。

fe2bada4-af59-445c-86df-c6ea8aa83144.jpg

本场活动吸引了诸多关心和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本市律师行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来自闵行区未保条线的妇儿工委办、妇联、公安、检察、司法、民政、卫健委、总工会、教育局、教育学院的代表和部分学校老师、家长共计200余人。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张庆玲、上海市妇联家庭儿童部部长张燕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郭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钟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枫,本片的导演田艳、制片人郭菲等应邀莅临此次活动。

开场致辞:让问题被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fcf2a445-121e-49fd-8d36-8cc5319b7320.jpg

活动开场,上海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钱晓峰代表主办方致辞。钱晓峰表示,此次观影活动得到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吸引了诸多关心未成年人的人士参与。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现实需要被看见被重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引发全社会包括家长、老师、医生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强调,只有被看见才能被认知,只有被认知才能被疗愈。

60b9d1cb-5c5c-421a-8123-160936351ed2.jpg

本场活动由上海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通茂律师事务所端木英子主持。

观影共鸣:用真实记录触动思考

5564cdb0-a4c5-4c0e-9766-e97036f0d471.jpg

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这一国内首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困境的纪录片《陪你到清晨》。影片通过六个月的拍摄,累计拍摄素材1000余小时,真实跟踪记录了少年闭国锦面临病症的求救与自救,学校的关心重视,医生的悉心治疗,同伴的友情传递,父亲的成长改变等历程,让人看到了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康复需要自救,更需要专业的救治和家庭、学校等共同配合,现场观众被影片中少年所流露的真情实感和直面心理困境的勇敢所触动,为医生专业温情的治疗而感动。

15627db7-d4d5-41a5-9a75-d05644a68ced.jpg  65cf4d7e-b9ec-4b05-bed3-b4336c5d82a1.jpg

导演田艳女士和制片人郭菲女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和感想。她们以“感动瞬间”和“值得瞬间”为关键词,让在座的观众了解了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悟,体会到这部电影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46f4240a-b87a-4dfb-a07e-a0e052912603.jpg

随后,上海市妇联副主席、上海市妇儿工委办协管领导张庆玲深情分享了观影感受。她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是国家的根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工作重点之一。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力量和全社会的关爱视角深深打动了观众,既展现了微笑,也包含了泪水,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专业力量在治愈心灵、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与全方位陪伴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张庆玲强调,上海一直将家庭教育和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点工作,今年成立的百人律师志愿团,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研发了32堂课程,一共进行了50场次的公益讲课。她引用“看见、认知、疗愈”这一工作逻辑,认为影片的成功在于让社会“看见”了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这是迈向共同疗愈的第一步,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为家庭赋能。

嘉宾观点:多维共筑心理防线

b4866431-4e43-4d5b-86fd-30a740628815.jpg

观影结束后,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未成年人保护实践》主题分享环节,电影《陪你到清晨》导演田艳、电影《陪你到清晨》制片人郭菲、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钟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枫、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郭明,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分别从创作背景、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维度分享了专业见解。

电影《陪你到清晨》导演田艳介绍了创作背后的思考。她表示,团队在创作中始终在医学严谨性与叙事温暖度之间寻求平衡,旨在引发关注而非制造恐慌。她透露,影片主角的现实情况比呈现的更为复杂,其心理问题是遗传、家庭环境与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且康复之路漫长而反复,需要社会持续的包容与支持。

电影《陪你到清晨》制片人郭菲认为,目前市面上已出现许多基于大模型的AI心理产品,但其背后用于训练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在这种前提下推出的产品,一旦模糊了医学和心理学的边界,可能对青少年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她强调在当前阶段,非常反对AI和数据大模型在儿童青少年领域的滥用,尤其需要警惕其以进入学校等方式进行泛滥。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钟娜从专业角度解读了影片中的治疗方案。她强调,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综合的原则,驳斥了“单一疗法即可治愈”的误区。对于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她指出需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干预。面对网络成瘾等表象问题,应洞察其背后的情绪根源,工作重点在于早期识别与预防性干预,并呼吁家长正视问题,善用本市专业的医疗资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从教育角度发出提醒。他建议家长需谨慎带心理敏感的孩子观影,并务必进行观后引导。他强烈反对根据网络信息给孩子随意“贴标签”,建议通过学校心理老师进行初步评估。王枫指出,家庭结构变化可能对孩子造成深层心理创伤,呼吁社会各界在处理家事尤其是离婚时应当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建议实施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郭明则分享了社工的实务经验。她表示,青少年服务工作已从过去侧重行为问题,转向行为与心理问题并重的模式。她强调,除了家庭、学校、医院,“社区”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支持场域。她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应简单归咎家庭,而应看到家长同样承受巨大压力且需要支持,建议为特殊儿童家长建立同伴互助团体,构建社区支持网络。

d2dbd044-1a69-44fa-b756-af344476ecc2.jpg

上海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龚佳丽主持此次交流环节。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医疗四大支柱紧密协同,放下偏见,多一些聆听,打破领域壁垒,整合资源,共同编织一张坚实的守护网。

本次活动的圆满举行,标志着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行动正迈向一个更专业、更深入、更协同的新阶段。只要更多的家长、老师、医生、社工和其他社会群体及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讨论并付诸行动,人人都可以成为那座陪伴孩子从黑夜走向清晨的桥。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鸿发国际版权所有 ©2017-2024